血循環中的葡萄糖(即血糖)是身體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能量。血糖主要來源於食物,主要由胰腺的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進行調節。胰島素使血糖水平降低,健康人的胰島素水平能夠精確調節。另外,身體中的胰高血糖素、胰島澱粉樣肽 、腎上腺素、皮質醇和生長激素等也對血糖水平有一定影響。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腎上腺素、皮質醇和生長激素被稱為「應激」或「葡萄糖反向調節激素 」,屬於升糖激素。這些激素共同調節,使血糖水平恰到好處。
血糖升高到一定水平時,會隨尿液排出,並且導致身體出現各種問題,這就是糖尿病。西醫發現,造成糖尿病的病因有幾十種,這些病因導致胰島素水平不足或效力降低,並決定了糖尿病是1型、2型、妊娠型或其它類型。1型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細胞受到免疫系統的錯誤攻擊,使胰島素分泌大大減少。而2型糖尿病患者則是因為胰島素抵抗-也就是說分泌出來的胰島素的量雖然沒變,但是胰島素效力降低。
全世界有超過五億糖尿病患者。在美國,有大約65%的糖尿病患者最後因心血管疾病和中風去世,因此,了解血糖與健康的關系非常必要。
西醫治療糖尿病主要以降低和控制血糖為目標。任何類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在病程的某一階段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在控制血糖的過程中,可能由於各種原因造成血糖過高或過低,從而引發健康問題,甚至出現生命危險。
中醫源於道家。在道家看來,人體就像一個小宇宙一樣,按照復雜而精密的機制運轉。因此,用西醫的藥物、運動、飲食控制、血糖監測等方式降低和控制高血糖,而不是針對病因,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一不注意就會失衡,難以達到正常狀態下那種精確完美的狀態。
一、進食、血糖、胰島素分泌之間的關系
健康人進食後,血糖水平會上升至高峰,從胰腺分泌、釋放到血液中的胰島素也會很快升到高峰,促使糖份離開血流,進入肌肉、脂肪和肝細胞,儲存起來以供日後使用,使得血糖回落到餐前範圍之內。正常人血糖不超過140毫克/分升。
晚上和兩餐之間的血糖水平較低,身體不需要胰島素,因此胰島素水平也隨之降低。這時,為了供給人體所需要的血糖,胰腺的胰島細胞(α細胞)會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肝髒把澱粉或儲存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和酮體,提高血糖水平,並促進脂肪細胞分解脂肪。肝髒還通過收集氨基酸、廢物和脂肪的副產品,來制造葡萄糖,這個過程叫作糖異生。常見於II型糖尿病的晨間高血糖,是由於夜間糖異生過多造成的。
健康人進餐後,肝髒不需要生產糖,於是胰腺的胰島細胞(α細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水平相應下降。但是,糖尿病患者的情況正好相反。進餐時,他們的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導致餐後血糖水平上升。
二、高血糖的早期症狀
當血糖高到一定水平時,患者會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過度口渴或飢餓、疲乏無力、尿頻、視物模糊、惡心和/或嘔吐。這些症狀可能逐漸、也可能突然出現。症狀嚴重到一定程度時,病人會去看醫生,當血糖水平高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被診斷為糖尿病。
據台灣醫學家估計,還有一半的人可能還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糖。如果您有以下症狀,就要小心是否是血糖升高了:
1、容易疲勞
高血糖情況下,血液比較黏稠,血液流動不順,氧氣不容易被輸送到周圍組織,因此容易感到疲倦。並且,高血糖表示細胞利用血糖能力不好,就沒辦法產生能量。
另外,高血糖患者久了會造成腎髒功能不好,就有可能導致貧血,貧血的人也會疲倦。
2、脫水、口渴及皮膚幹燥
血糖太高會使排尿頻繁和增多,糖分被小便帶出去,稱為尿糖症。患者會口渴,而且皮膚會因為缺水而幹燥、龜裂,有些人甚至因為龜裂造成感染都有可能。
3、手腳麻痺、感覺遲鈍
高血糖會逐漸傷害到大、小血管。手腳的神經需要血液去供應。當出現手腳麻痺、感覺遲鈍這種神經傷害時,通常已經罹患糖尿病5~10年以上。多數人手麻都發生在手和腳末梢,由於神經受到傷害會造成痛覺遲鈍,甚至有時候破皮傷口、流血患者都可能都不知道。
4、便祕、腹瀉、脹氣
高血糖會傷害到心髒血管和腦血管這樣的大血管,也會傷害到全身的小血管。
當有糖尿病時,肚子裡面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血管供應都會異常,所以有的人會在精神緊張的時候發生便祕、腹瀉、脹氣,最後才發現是糖尿病所致。但是,只要血糖控制好,這些症狀都會逐漸消失。
糖尿病人對各種應激的適應能力都比健康人差。應激是指人體出現感染、重病、或嚴重的精神壓力時的反應。應激狀態下,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和皮質醇都升高,這些激素屬於升糖激素,會導致血糖升高。因此,糖尿病病人更要注意保持輕松、愉悅、溫和、規律的生活方式,避免患病或感染。
三、長期高血糖導致血管病變 引發各種健康問題
西醫研究發現,高血糖能導致血管壁變厚、變硬並失去彈性。當動脈發生這種變化時,脂肪、膽固醇會在動脈壁積聚,形成斑塊,這就是動脈粥樣硬化。它會導致動脈狹窄,使得髒器、組織的供血逐漸減少,產生各種嚴重的健康問題。
- 當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在心髒動脈,可能會出現胸部疼痛或壓迫感,這就是心絞痛。
- 當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在為大腦供血的動脈,可能出現中風,表現為手臂或腿部突然麻木或無力、說話困難或言語不清、單眼視力暫時喪失或面部肌肉下垂。這些症狀表明存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如果不治療,可能會導致局部腦組織壞死,也就是腦梗死。
- 如果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在手臂和腿部動脈,可能出現行走時腿痛(跛行)或患肢的血壓降低。
- 如果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在為腎髒供血的動脈,可能會出現腎髒疾病、高血壓或腎功能衰竭。
- 如果發生在眼睛,會出現視力下降或失明。
長期高血糖會損傷血管,繼而損傷神經,會導致勃起強度不足,難以進行性生活,即陽痿,這在II型糖尿病患者比較多見。血管的病變會導致大腦和脊髓以外的神經(周圍神經)受到損傷,也叫周圍神經病(Neuropathy),表現為手、腳、腿部無力、麻木感、疼痛、刺痛或痙攣。
- 由於血供不足,身體免疫功能下降,會使人更容易發生感染。
- 由於血液供應不足,身體的傷口也會愈合緩慢,嚴重者甚至需要截肢。
但動脈粥樣硬化可以治療,盡早診斷和治療可以阻止動脈粥樣硬化惡化,並防止或延遲心血管疾病、腦梗死等的發生。
控制血糖水平接近正常水平能避免以上許多健康問題。美國糖尿病協會希望,糖尿病患者能將血糖控制在餐前70至130mg/dL之間,餐後180mg/dL以下。
四、糖尿病急性並發症
糖尿病的急性並發症是威及生命的、起病急劇的並發症。有些急性並發症需要立即就醫,包括:
1. 低血糖
導致低血糖的原因包括降血糖藥物的劑量錯誤或過高,病人延遲或錯過用餐、進食碳水化合物不夠、計劃外運動或過量運動時沒有加餐或調整用藥、飲酒。識別低血糖非常重要,因為它能使病人得到及時救治,甚至挽救生命。
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在低血糖早期會出現顫抖,出汗,心跳加快、視力變化、飢餓感、頭痛或突然的情緒變化。
低血糖的嚴重症狀表現為中樞神經症狀,如:行為異常、喪失協調感、注意力不集中和意識混亂、癲癇發作、意識喪失。這些症狀老年人比較容易出現,而且需要立即就醫。
大多數情況下,低血糖可以按照以下方法預防:
- 經常監測血糖
- 對低血糖的早期症狀保持警惕
- 隨身常備甜食或糖果(需要時可進食)
儘管采取了所有的安全措施,但如果病人正在使用藥物治療高血糖,還是可能出現低血糖。所以,病人應隨時帶好醫療報警標識。如果病人正在使用胰島素,建議讓病人的家人或朋友練習使用胰高血糖素急救包。
2.無意識低血糖
使用促胰島素釋放藥物或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在低血糖時,可能不會出現顫抖、出汗、心跳加快等「預警」表現。也就是說,這些患者喪失了感知低血糖的能力,這叫無意識低血糖。
有些患者屢發低血糖後,可表現為無先兆的低血糖昏迷,常發生於老年病人以及病程較長的1型糖尿病人。患者神經受損、感覺遲鈍、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因此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昏迷,常在夜間發生,未及時察覺可能致死。因此,老年人和1型糖尿病患者要增加血糖監測頻率,必要時加測夜間(一般為淩晨3點)血糖,同時放寬血糖控制。
對於許多人來說,一旦慢性低血糖得到終止,那麼低血糖的症狀如顫抖、心慌等就會重新出現,可以作為報警信號。
避免出現低血糖應以預防為主:1)攜帶糖果、餅幹或高糖飲料,一旦發生低血糖,馬上補充糖分自救;2)晚上睡前適當加餐,可預防夜間及清晨發生低血糖;3)如有低血糖發生,要讓醫生調整藥物劑量;4)隨身攜帶醫療報警標識,讓周圍的人知道您是糖尿病患者,萬一出現低血糖,周圍人可以救助。
如果您有嚴重的低血糖症狀,或感覺到意識混亂,甚至要昏倒,請采取以下步驟:
- 撥打911急救電話,或請別人撥打。
- 在此期間,任何受過訓練的人,都可以為您緊急注射胰高血糖素,應該在救援人員到達前注射。
- 如果可能,立刻進食30克以上的葡萄糖或食糖,如葡萄糖凝膠。
- 經過以上緊急措施,即注射胰高血糖素和/或吃完糖後,再用您的血糖儀檢查血糖。
- 常備胰高血糖素急救包,並告訴別人急救包在哪裡存放。
3. 高血糖高滲狀態(HHS)
通常發生在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的人,或已知自己患有糖尿病,但又被其他疾病困擾,沒有檢查自己的血糖、或沒有飲用足夠的液體,從而出現高血糖的惡性循環,導致排尿過多和脫水。脫水導致血液變得更濃,從而使血糖上升更高。血糖越高,身體越會努力將多余的糖從尿液排出,於是加重脫水。嚴重的高血糖和嚴重脫水會導致意識混亂,甚至昏迷,可導致死亡,需要立即住院治療。
症狀包括:排尿量大增、口渴、極度疲勞、意識混亂、癲癇、昏迷、血糖超過600mg/dL、酮體陰性或低水平。
治療通常包括靜脈輸液,小劑量胰島素,在醫院密切監測下進行治療。
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通常以高血糖為信號。由於未知或新診斷的1型糖尿病、胰島素注射遺漏或劑量不足,或胰島素變質、感染、使用類固醇藥物、產生胰島素的胰腺發生急性炎症,身體就無法正常利用葡萄糖,而脂肪就會從脂肪細胞裡面釋放出來。結果就是過多的脂肪進入肝髒,而過多的葡萄糖進入血液。肝髒將脂肪轉化成酮酸(又稱酮體)。身體就會因為高血糖和酮酸而中毒。
2型糖尿病的患者同時罹患其他嚴重疾病的時候,如重症感染,急性胰腺炎、類固醇激素治療,可能會發生酮症酸中毒。症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痛、呼氣含水果氣味(酮酸的氣味)、尿頻、過度口渴、虛弱、疲勞、言語障礙、精神錯亂或意識喪失、深大呼吸。這時檢查血、尿酮體如果為陽性,則表明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立刻就醫。治療包括靜脈補充胰島素和液體。
五、糖尿病慢性並發症
糖尿病慢性並發症通常和血管病變有關,通常發生在患糖尿病幾年乃至幾十年後。建議常規篩查以早期發現和治療並發症,以防髒器損害的發展。
慢性並發症包括:視覺喪失或失明、腎髒損傷或腎功能衰竭、神經痛或神經損傷、心髒和血管疾患、高血壓、牙科疾患、糖尿病手病、糖尿病腳病。
另外,糖尿病人常伴有高血壓和高血脂,高血壓和高血脂會加重慢性並發症,因此控制高血壓、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控制體重可以延緩、減輕慢性並發症。
無論急性還是慢性並發症,都必須嚴格控制血糖。
六、血糖監測
西醫對糖尿病的治療目的是控制血糖,所以,血糖監測是治療的基礎。建議患者一天之中勤查血糖,必要時還要檢測酮體。
每個病人都要學會如何監測以及何時監測血糖,並需要知道並理解幾個常用數值。
正常血糖範圍
正常人的過夜和餐前血糖保持在60—100mg/dl之間,餐後血糖低於140mg/dl。使用藥物等治療糖尿病的理想目標是將血糖控制在非糖尿病的水平,但這同時會造成血糖過低(低血糖症)。美國糖尿病學會推薦,將血糖水平控制在略高於非糖尿病的血糖水平。
不論1型或2型糖尿病,美國糖尿病學會推薦的普遍准則是:
- 糖化血紅蛋白* < 7.0%
- 餐前血糖水平 70-130毫克/分升
- 餐後血糖水平 < 180毫克/分升
*糖化血紅蛋白(A1c)代表最近3個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代表一個長期的血糖值,變化比較緩慢。
要想得知血糖對治療的反應,就要使用血糖儀或連續血糖監測儀檢查一天之內餐前、餐後、以及感覺血糖過低、或感覺血糖超出目標範圍、或者有任何不適或活動改變時的血糖水平。
改變日常生活習慣時要勤測血糖,包括從吃新的食物到新的鍛煉方式、生病、旅行、改變藥物。指尖血血糖測定是最准確反映血糖的方法。從身體其他部位取血,其血糖值不是「即時」血糖。
糖尿病患者應該隨時隨身攜帶血糖監測儀。在感覺有低血糖而又不確定時, 及時檢測血糖非常重要。血糖水平不能靠猜測,因為這會帶來危險-特別是當病人從事要求集中精力和協調的活動(如駕車或體育競賽), 或從事需要時刻警醒的工作(如建築行業)時。
七、高血糖患者的飲食控制
高血糖患者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含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精製澱粉會引起血糖迅速升高,糖尿病患者應盡量少食精製澱粉,而擇多纖維、少加工的醣類,例如健康的水果、豆類、微加工的全穀類等。同時,應選擇低脂食物、優質植物油與烹調法:例如改喝低脂或脫脂鮮奶、多吃魚類、選擇脂肪含量較少的瘦肉等,烹調上以清蒸、水煮、涼拌、燒、烤、低溫少油拌炒為主。此外,建議選擇有益人體的優質植物油,如橄欖油、苦茶油,或是堅果種子。糖尿病患者還應控制酒量,男性不超過每天30克酒精、女性不超過每天15克。
另外,對糖尿病血糖控制有所幫助的日常營養素包括:鈣鎂硒、維生素B1、C、E、苦瓜勝肽等。它們能刺激胰臟與製造胰島素、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參與醣類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
對糖尿病患者有好處的植物和元素還包括:
- 三果實:是三種植物乾果的等量混合物,即:毗黎勒(Bibhitaka),訶子(Haritaki),餘甘子(Amlaki)。能降膽固醇、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其中超級
- 物余甘子富含微量元素 (主要有硒、鋅、鈣、磷、鐵、鉀等)和維生素,對於糖尿病血糖控制有幫助。
- 薑黃及C3薑黃素:能改善和調節血糖、降血脂、調節免疫功能。
- 苦瓜勝肽:能促進新陳代謝、控制血糖。
- 胡蘆巴:能降空腹血糖和飯後血糖、降糖化血色素(HbA1C)、降低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調節高、低密度膽固醇、控制血糖。
- 綠茶:能抗發炎、抗衰老、降血壓、清除自由基、減脂、降膽固醇、增加骨密度。
- 酵母鉻:能降低空腹血糖、降糖化血色素、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降三酸甘油脂、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脂肪堆積。
- 鋅:為胰島素的成分,有助維持能量、醣類、蛋白質、核酸的正常代謝,有助血糖控制 、血壓與血脂調節。
- 刺五加:能改善微循環、調節內分泌、雙向調節高、低血壓。
台灣生產的三高代謝寶 (Herbtail GlucoMetabol)含有超級食物余甘子、薑黃及C3薑黃素、苦瓜勝肽、胡蘆巴、綠茶、酵母鉻、鋅、刺五加等成份,糖尿病患者服用後反饋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
八、糖尿病人的健身運動
除了使用胰島素或降糖藥之外,糖尿病人應該每周進行4~7次、每次至少30分鐘的有氧健身運動,包括快走、遊泳、騎自行車和跳舞等,能降低血糖、增強胰島素敏感性,使體內胰島素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注:病人可能需要向醫生咨詢,以調整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用量,以防止血糖過低。)、降低血脂、減少心髒病的發生、促進血液循環、防止骨質疏松、減輕壓力、提高生活質量。
日常活動如購物、清潔、園藝、散步、遊泳、慢跑、打網球等,都會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島素的需要量。進行這些日常活動的病人,可能需要減少促胰島素分泌口服藥或胰島素的劑量,並需要消耗額外的碳水化合物以保持血糖穩定。
有些運動,如仰臥舉重,可能會使身體釋放出葡萄糖反向調節激素如腎上腺素,從而拮抗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另外,競技性體育往往會提高血糖。一個准備賽跑的人,腎上腺素激增,可能導致血糖升高。相反,在賽跑的過程中,血糖會有所下降。看似同樣的活動,卻有截然相反的對血糖的影響,所以,對於糖尿病人來說,調節血糖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
九、糖尿病人需控制情緒
情緒應激對血糖的影響很難預測。緊張、焦慮、氣惱、失眠、大喜大悲、過度興奮等情緒變化均會引起體內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釋放減少,致使血糖升高。同時,情緒問題還可能導致患者過分關注疾病,引發用藥恐懼或低血糖恐懼,從而影響患者的血糖控制。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