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

停止小孩打架的六个方法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要完全不打架也是不可能的,就像大人吃饭一不当心也会咬到腮帮子一样,这是他们成长中的自然过程。作为父母,明确了这一点,心理上就占据了高处,可以一览重山小了。


否则孩子的吵闹声很容易成为压在牛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让父母在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后崩溃。孩子们打架、吵嘴可以因为任何理由:谁坐哪个座位;谁碰了谁;爸爸更喜欢谁;大的想抱小的,结果弄疼他了;哪个冰棍更好吃(其实两根冰棍完全一样)。唉,听起来很耳熟呀,在孩子的世界里,为鸡毛蒜皮引发的战争绝不少见,只是他们不会闹到分家,也许一分钟后,他们又在一起有说有笑了。可是如何才能使战争少发,让家长少背些稻草呢?

*一、忽略不计

如果孩子打架没有到真正伤害到对方的时候,可以忽略不计。很多时候,孩子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使自己成为“重星捧月”的对象才这样表现。在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有些家长的做法很聪明:如果孩子打架,就让他们到”fight room” ,唯一的规则是不许出声。结果呢?孩子们觉得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还是别打或少打。

*二、保持中立

大人很容易落入解决谁是谁非的陷阱中。像福尔魔斯一样开始分辨到底谁引发了战争,谁是受害者。对孩子来说,在家长探案的过程中,又成了他们争取”winner” /”loser”的战争。有些孩子还会在争取的过程中说谎。那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比如他们为了争夺玩具而吵闹,那就把玩具拿走,谁也别玩了,并告诉他们要学会商量、分享,打架的后果是两个人都痛,谁也玩不成了。这样几次以后,您会发现明显的改变。一次,孩子为了抢一个玩具而争吵,见到妈妈进来,争吵结束了,妹妹把玩具递给妈妈,很主动啊。

*三、表扬、表扬再表扬

当孩子和睦共处、其乐融融的时候,千万要记住大加赞赏。告诉他们这就是您想见到的宝贝。

*四、消除导火索

想一想有哪些是引发孩子争端的因素,去提前消除或改变它们。比如孩子经常争抢一个吃饭的座位,就采用轮流坐的方法;抢不同颜色的书包,就买一样颜色的;小小孩在肚子饿或困倦的时候很容易发脾气,就让他在发脾气之前吃饱、睡好。

*五、出多项选择题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给出他们多项选择题,让他们愿意按照大人的意愿之一去行事。

*六、让自己成为表率

您会惊喜的发现:两岁的小女儿学着您的样子在手臂上挽个手袋,在镜子前左照右照,弄弄头发。但是并没有人教过她,原来小人儿自己就会去模仿、学习,大人可是孩子的榜样呢。如果家长自己能做到在紧张和压力面前从容处之,而不是争吵、发脾气,孩子也会耳濡目染。

2017-05-01 / by / in ,
孩子闹情绪时 父母一定不能做的事

每个父母都不希望看到孩子闹情绪,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难免的遇到。有时候父母用了很多方法,孩子根本不买账,最终往往采用最本能,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事后往往又会有些后悔。


孩子闹情绪时,哪些方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孩子闹情绪时,父母八种常见的反应

1、以暴制暴

“再闹,就给我试试看!”、“不乖就把你赶出门”之类的严惩、恐吓和威胁话语,不但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采取自我破坏和被动的攻击行为当成报复。

2、当孩子情绪的奴隶

“不要哭,就带你去吃麦当劳!”、“我买玩具给你就是了,别难过了!”

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避免孩子体会不好的情绪,反而让孩子学会了“情绪勒索”。

3、男孩别哭

“男子汉不要哭,勇敢一点!”

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征,男孩也有各种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权利被剥夺,男孩的情绪表达就容易出现障碍。

4、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

“你这个坏孩子,为什么这么粗暴?”、“真是爱哭鬼!惹人厌!”

你贴在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会轻而易举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5、流于说教

“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

当孩子伤心、难过、生气的时候,情绪已经主导了全部意识,根本不是灌输规则与训诫说教的好时机。

6、回力球效应

“你再闹啊!干脆把我气死好了!”

在孩子闹脾气时,无法保持冷静,反而回以愤怒,形成“你来我往”的恶性循环,最后“发脾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法也将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7、阻断话语

“怎么垂头丧气的?振作一点!”

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不但阻断了亲子沟通,也让孩子相信情绪是不受欢迎的,进而筑起一道心墙,变成一个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显得麻木的人。

8、归咎他人

“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为了安抚孩子情绪而归咎外界环境的做法,会让孩子无法对自己负责,失去从错误中反省学习的机会,容易养成遇到挫折“只会怪别人”的恶习。

三个步骤,破解孩子情绪密码

培养情绪能力,愈早开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在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时,父母可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1: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出现情绪反应,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倾听的技巧,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知道你愿意理解他的感受,就会慢慢将心情沉淀下来。

情绪是自然产生的感觉,是一个人对周遭事物的主观感受,因此没有对错之分。它是一种能量,一旦涌现了,绝不会凭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洪俪瑜指出,国人因文化的关系,并不接纳负向的情绪。在孩子出现负面的情绪时,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这样”,或是轻忽压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个实际练习面对和处理负向情绪的机会,或是体会孩子在处理这种情绪时需要一段心理历程。例如:当我觉得害怕、紧张、担心、嫉妒时,我觉得如何?我可以怎么办?

如此一来,孩子表面上可能没事,但内心那股“气”依然存在,“情绪垃圾”愈积愈多,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同理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绪表现当成工具,对父母予取予求。

要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觉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是不当的行为必须被规范。

步骤2:协助孩子觉察、表达情绪,并厘清原因

接下来,父母要像一面情绪镜子,运用言语反映孩子的真实感受,协助孩子觉察、认清自己的情绪,例如:“看你哭得这么伤心,一定很难过,对不对?”回应孩子的感受,可以让孩子明了自己的感觉。

之后,继续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协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厘清情绪背后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绪反应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对症下药。

步骤3:引导孩子调整认知,思考解决方案

等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引导他调整认知,从另一种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扰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学不小心弄坏了,你觉得很生气。但是你打人没办法让玩具恢复原状。我们一起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来源:搜狐

2017-05-01 / by / in ,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被人打?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小伙伴之间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该不该教他打回去?”作为家长,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宝贝被别的熊孩子欺负,又担心在自己的怂恿下,自己的孩子变成别人眼中欺负人的“熊孩子”。为人父母在其中应该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孩子被打,需要鼓励打回去吗?西方父母在孩子被打或者被欺负时,是怎么教孩子的呢?


语言制止

让孩子学会用语言向打人或者有欺负行为的孩子说出自己的态度,语气要坚定、中立并且没有攻击性。比如可以采用下面的说法:

“我不喜欢你这样做!”

“不许打人!”

“打人不对!”

“老师说不能打人!”

对于比较小的孩子,当他们出现攻击性的行为时,例如推搡、打或者踢,他们还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他们只是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当你的孩子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坚定说出自己态度时,许多情况下攻击性行为就会停止。

高声呵斥

如果语言制止不管用,对方还继续施加攻击性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可以教孩子对方尖叫或者大声吼叫,比如:

“不许打人!!!”

“住手!!!”

大声喊出这些话时声音要坚定,眼睛要盯住对方,并且把手放在胸前做保护姿势。如果对方还没有停止行为,就大声叫喊寻求帮助,让周围的孩子和大人都能听得见,比如:

“老师,(姓名)打人了!”

主动离开现场

教孩子离开“是非之地”也是一个重要方法。当冲突发生而对方孩子采用了攻击性行为,自己的孩子不一定要针锋相对。很多父母会说,如果不这样自己的孩子不就受欺负了?不就便宜了另一个孩子了吗?其实不然。主动离开争执现场,并不一定是懦弱和胆怯的表现,还可能是自信、宽容和勇气的体现。这不仅可以让自己避免受到潜在的或者更多的伤害,也能让孩子发现其它可能性。比如,两个孩子都争抢同一个玩具汽车互不相让,其中一个孩子开始用推搡或者踢打的行为,这时另一个孩子主动离开后,可能会发现其他玩具或者与其他孩子玩耍的机会。这并非懦弱,而是一种人生智慧,让我们看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而不是仅仅将眼光局限在一时一事。

男孩们的故事:

修修和小智都是五岁的小男孩,第一次一起玩,就产生了不愉快。

一开始,两个小男孩为了一个玩具争执起来,修修抬手就打了小智一下,小智生气的大叫:“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没想到修修非但没有改过,反而更加疯狂的对小智拳打脚踢,此时两个孩子的妈妈开始介入,一个说:“怎么回事,不能打架!”另一个说:“你做的对,不动手是好孩子。”

对此,修修的情绪更加激动,开始大哭,打滚,不依不挠……而小智得到妈妈的称赞,随即远离战场,来到妈妈身边。

这件事还没有完,修修一直哭个不停躺在地上不起来,他的妈妈不得不把他抱起来带到一边进行说教,半个小时过去了,修修和妈妈回来,虽然妈妈让他向小智道歉,但他还是跑开了。

修修的妈妈不好意思的说:“我家孩子脾气可大了,看你家小智多老实啊,真听话。”其实大家都听出了她的潜台词:“小智这孩子怎么这么傻啊,打他都不还手的。我们修修多聪明啊,占了便宜还一个劲的哭,让你们都不好意思说什么了。”对此,小智的妈妈也只是笑了笑。

对于孩子被打为什么不教育他“打回来”,小智的妈妈这样说:“小男孩就要大度,从小让他学会宽容和忍耐,长大后他会更快乐,也用不担心在外面惹事生非。”

宽容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智慧,如果父母教会孩子学会宽容,那么他就掌握了跟任何人交往的一种智慧。学会了宽容,就有了一份很好的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让人的生活快乐。宽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但更重要的,宽容也是一个孩子在社会上健康发展的能力。

如何改掉孩子心胸狭窄毛病?

(1)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

(2)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矛盾和纠纷时,家长不可偏袒自己的孩子,要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3)孩子与伙伴有了矛盾,家长应引导孩子反思起因,检讨自己的过失,宽容伙伴的缺点与失误。

(4)告诉孩子对朋友要以诚相待,即使别人有些小错,也应该原谅。

(5)成人要做孩子的榜样,在遇到矛盾或冲突时,要宽宏大量,不计较得失。

(6)必要时,让孩子体验一下心胸狭窄的害处。

来源:搜狐教育

2017-05-01 / by / in ,
如何帮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

固定行程往往等同于单调,意味着无聊。这是真的!我们身为心理医师,经常邀请我们的病人跳脱固定行程、改变自己的习惯,做出改变。那么协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时,为什么我们建议要排定固定行程呢?


因为,写作业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经常会带来压力的活动。一如研究压力的先锋学者汉斯.塞利(Hans Selye)所言,“压力是人对环境的一般适应症候群”。每次遇到新情境,都会使人走出原本的舒适圈,并可能引起恐惧,即对未知的恐惧。大人可能累积了一些经验,遇到压力情境时,比较能处之泰然并坦然面对,但孩子尚未累积足够经验,仍无法克服这种恐惧。

因此,一篇新的课文、即将到来的考试或测验,都可能阻碍孩子心平气和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引发一些不适的反应,如:停滞、浮躁、哭泣、肚子痛等。所以我们认为,安抚孩子,协助他克服自己的不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么,该如何着手呢?

要让孩子安心,有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排定“固定行程”。

你孩子年纪还小的时候,这类固定行程在于养成生活作息,依固定时间做相同的仪式化行为(洗澡、吃饭、睡前说故事、睡觉等等)。这种固定作息的好处在于能让孩子能在事前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而产生安全感。

研究者说需要连续二十一天,才能养成或改掉一个习惯。固定行程会养成习惯。一旦习惯养成了,就不用再对孩子解释、回应讨价还价和发脾气。该项活动便自然而然成为日常生活基本的一部分。克莉斯汀.勒维齐(Christine Lewicki)的畅销书《练习不抱怨》对此步骤有很详细的解说(远流出版)。

此外,让义务行程(饭后刷牙)和快乐行程(睡前说故事、看Dora 卡通)轮流交替,孩子会更愿意配合。对孩子来说,当他知道他做完比较不想做的义务行程之后,就能做快乐的事情,他会更乐意从一项活动马上切换到另一项活动。

写功课也是相同的道理。你越早把写功课的时间排进孩子的行程表里,并强迫他去遵守,你的孩子就越容易付诸实行。

为了帮助遵守固定行程,我们经常推荐一些管理时间的工具或技巧,譬如运用时间计时器(Time Timer®)、画心的方法,和缩小范围、减低难度的技巧⋯⋯

运用时间计时器®,让孩子实际看得到“只剩多少时间”

时间计时器(Time Timer®)特有的视觉呈现方式,让孩子得以把时间“具象化”。使用方法很简单,只要把红色区块转到想要的时程即可。所转出来的红色区块,会随时间流逝而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它完全安静无声,因此不会造成压力,却又能让孩子“实际看到”还剩下多少时间(红色区块),比较容易将时间量化。它是由一位教师所设计发明的,她想要让觉得时间的概念太抽象、难以掌握的孩子,仍然能有个明确的方法知道还剩下多少时间。

插图-89

画爱心,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

我们试用过一种管理时间的方法,非常容易上手、有趣又有效,适用于各种年龄层的孩子,那就是“画爱心”的方法。

1. 请准备一个计时器,一般厨房用的计时器就很够用了。

2. 再依你孩子的年龄和专注能力设定时间:十到二十五分钟不等。

3. 每一个时段都用一颗心代表:在这个时段当中,你要让你的孩子完成一个明确的任务,任务内容事前就先讲明,写在纸上或黑板上。

4. 在这颗心接近尾声时,你犒赏孩子五分钟的休息时间。这段休息时间当中,要完全休息!孩子不能做刺激性的事情(电玩游戏、电视、影片、上网⋯⋯),目的是要让心智放松、休息。

注意!请避免中断一颗心,因为它是个不可分割的单位,所以才需要拟定一个确实可行的时间长度。假如中断了,就不算数,要整个从头来过喔!

简单来说,一颗心就是十到二十五分钟不等的做功课,加上五分钟的休息。通常经过了三颗心后,年纪较小的孩子多半已把作业做完。年纪较大的孩子,则要先休息一段较长的时间,十五到三十分钟不等,再以相同方式开始做其他作业。

所有的爱心结束后,孩子可以替自己所完成的心着色。这个方法和我们常见的集点卡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方式奖励的是努力过程(专注或专心的时间)而非成果。一如我们稍后将介绍的“正增强表格”一样,你大可决定每完成十颗心就有奖品。

一步一脚印改善法

我们经常观察到,家长太过于担心孩子进步得不够快。加上当我们想要改变一个情境时,又经常倾向于寻求立即见效,甚至奇迹般的方法。一旦不像所希望的那么快见效,我们马上就气馁了。面对孩子也是一样的情形,我们经常替孩子设的目标太高,给的时间又太仓促。

因此我们建议家长,把终极目标切割成易于达成的一连串小目标。譬如“先背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就好”。

我们需要让孩子的脑袋有充足的时间去好好运作。要是我们催促它,很有可能,或该说恐怕,它就一点都不想配合了。

假如我们想让自己的脑袋就绪,必须挪出空间,让自己进入执行计划模式,并排定固定行程,让学习的过程更自动化、更自然而然。我们经常倾向于相信,学习不只是头脑好不好的问题。然而,我们的脑袋并不是唯一的老大。它还必须和心及身体协力合作才行。我们的情绪所扮演的角色,是很关键而不容忽视的。@

 

─ ─摘自:《法式翻转教养:拯救无数法国妈妈、孩子和老师的“全脑心智图”学习法》野人出版提供

2017-05-01 / by / in , , ,
引导孩子进入学习动力的良性循环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动力。父母因为误解,把这种缺乏动力的情形,解读为“我儿子很懒惰”、“他最懒得动了”、“我女儿对什么都没兴趣”。


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这些忧心的父母,没有哪个孩子是懒孩子,只有在学校学习上缺乏动力并失去了天生好奇心的孩子。的确,就算是“懒孩子”也完全有能力花上好几个钟头把自己的脚踏车拆拆装装、阅读科幻小说,或尝试拉密数字牌(Rummikub)的各种不同组合。

我们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学习动力并不会凭空出现。

我们发现:学习的动力,取决于好几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分别是让自己高兴,和让大人高兴。

让自己高兴。我用功时,这个科目本身就让我感到快乐。假如没办法,就算是一个我所不喜欢的科目,好成绩、完成功课的成就感、我付出努力所带来的自豪,和我自身的进步,仍能让我感到快乐。这份动力,与我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信心密不可分。

插图-108

孩子对自己越有信心,就会越有动力。他越有动力,就越愿意投入功课。他越投入,就越可能成功,进而对自己更有信心。这就是我们所谓成功的良性循环。

我们没见过哪个孩子,其实也没见过哪个大人会洋洋得意地说自己很喜欢失败或喜欢一事无成。但是,假如知道自己将会一再碰壁,确实很难继续想要快乐且动力十足地用功。

让大人高兴。我们经常说,孩子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是想要让大人高兴。此处的大人,指的是父母、老师,和身边亲近的大人。

为什么孩子想让大人高兴呢?孩子透过让大人高兴,寻求满足和夸奖。简单来说,孩子希望被认同和受重视。其实大人也在工作上寻求相同的东西。别忘了在整个童年时期,孩子对自身的价值感,乃是建立于周遭大人看待他的方式。

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让大人高兴往往是为了“耳根清静”。我们经常遇到青少年明白个中道理,且深谙此道。于是便会听到孩子这样说:“反正,我弄懂了一件事,只要我成绩好,我爸妈就不会一直烦我。他们会让我出去玩,也会做让我高兴的事。”这样本身也不是坏事,毕竟各取所需。

其实遇到一些非常封闭且丧失了一切动力的青少年时,我们也常常使用这种办法,让他们明白,只要他们愿意在课业上稍微用点力气,就会有很多好处。至少爸妈比较不会一直盯着他们。虽然这种方式,距离自发性的动力─ ─譬如好成绩所带来的快乐、完成作业的快乐,或用功的深刻意义及其对个人的最终意义─仍很遥远,但最起码,有些死掉的“马达”又这样活了起来。

─ ─摘自:《法式翻转教养:拯救无数法国妈妈、孩子和老师的“全脑心智图”学习法》野人出版提供

2017-05-01 / by / in ,
家长怎样帮助孩子记忆常用词?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上小学,你可能发现老师每周都会发一个常用词(sight words)列表给孩子记忆。有的孩子在记忆时会有一些困难,毕竟他们才刚上学,还不知道怎么读单词呢。这也是让家长感到有压力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无法背下这些常用词而感到失望。而当孩子没能“成功”地获得下一个常用词列表,家长们会倍感压力。


老师们都知道,孩子们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100个常用词之后,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因此本文提供一种能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记忆常用词的方法。以下是这种方法的执行步骤:

步骤1、买一个练习本,专门用来记忆老师每周发的常用词列表。和你的孩子一起给这个练习本做一个书皮,并且让孩子写上自己的名字。

步骤2、当第一张常用词列表发下来后,让你的孩子用第一个词口头造一个句子。例如,“大大的”是一个常用词,那么可以造句“爸爸的脚大大的”。

步骤3、替孩子在练习本上写下这个句子。不要每一个字母都大写,就用正常的语法,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并且以句号结尾。注意:在写的过程中给孩子指出,写下的这个句子中的语法就如同平常说话中的语法,但是语法并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专注学习的知识。

步骤4、然后围着“大大的”(big)这个词画一个框。告诉你的孩子这个词中所有的字母都有身体,有的有头,有的有尾巴。你可以给孩子解释说,“b”这个字母有一个胖胖的肚子和一个仰起的脑袋,“i”有一个瘦瘦的身体和圆圆的脑袋,“g”也有一个胖胖的肚子,但是没有脑袋,却有一条弯弯的尾巴。这样讲解有助于孩子想像每一个单词,帮助记忆。

步骤5、现在让你的孩子把这个句子读出来。他们保证能说出来(也许不是真的读出来),因为这是他们造的句子和使用到的单词。当孩子读句子的时候,你可以用手指出每一个单词。

步骤6、让孩子再读几遍这个句子,并且让他们自己用手指著单词读。

步骤7、让孩子找出他们需要记忆的单词。在这个例子里是“大大的”。

步骤8、现在,就像所有儿童故事书都有插画一样,你孩子的“故事”也需要一张插画。让孩子为每个句子画一幅画,不要限定画画的时间,让他们想画多久就画多久。

步骤9、请确保孩子能乐在其中,表扬孩子所有的努力。通常建议不要连续学习超过3个单词。

步骤10、经常和孩子一起回顾所写的句子,无论何时孩子打开他们自己创造的故事和图画!

2017-05-01 / by / in ,
学龄前儿童书写技能的需求

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书写,但没有必要等到上学之后再开始教他们所需的书写技能。尽可能地在上学前或者是在学前班,教孩子们书写的基本要领。


有些很好的方法来积极鼓励孩子们早期的手写,而现今孩子们的许多活动和游戏项目,是已开发的这种类型的技能学习——特别是精细运动技能。

早期书写技能

培养孩子良好的运动技能,可以真正帮助孩子学习书写。“玩橡皮泥”是书写前的基本,心理学家皮耶罗蒂(Nicole Pierotti)说。“从滚出来,到滚动成球,这类游戏是书写所需的精细(手指)运动以及肌肉控制的锻练。”

瑞(Nicola Ray)女士说,她开始试着为她的女儿西恩娜(Sienna)做学前准备。“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找出有利于孩子身体与大脑发育的游戏。”

“幸运的是,西恩娜真的很喜欢它们。我们从不会强迫她参加任何活动,只是试图让孩子们发现乐趣。没有日程安排或任何其它事,让她自己规划。”瑞补充说。

每天学习一点点

那么什么是培养书写技能的最好活动?哪些是书写真正需要的技能?根据心理学家皮耶罗蒂的说法,一切都始于握力。“有很多活动家长可以选择在家里做,而且一步步地锻练孩子们的握力。比如系扣子、打响指、串珠子、解开和重系拉锁袋、剥离贴纸、滚橡皮泥球、巨型积木、微型积木、喷壶、挤压玩具和眼药水。”

其它好主意包括:

为孩子们准备书写和画画的材料。用蜡笔或者彩笔完成剪贴画册是最好的开始。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心所欲地书写。

确保孩子看到家长不仅仅是打字——还有手写购物单、做事清单,当他们尝试写,早期阶段应注重鼓励多于修正。

打印并装裱好一个字母表,把它挂在孩子的房间里,让他们可以定期看到它。

提高书写能力的活动

一旦孩子们开始尝试手写,你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尝试这些简单、有趣的东西:

使用旧的纸巾盒作为一个信箱,放在孩子们的房间门口。给他们写一些简单信条,放进盒子里,例如:“我爱你”。确保纸条可以置放在孩子们的书桌上,这样他们也可以写便条给你。

给他们提供手写的机会:当你书写生日卡时,不论字体多幼稚让他们签上名字,它可能甚至只是孩子们名字的第一个字母。

瑞发现对女儿来说,最好的活动是用圆点拼成字母。“这有助于书写练习的应用程序,比起愤怒小鸟或看电影这可能是更好的一项技术发明。无论我们赞同与否,此技术将是孩子们未来的一部分,只是要确保它的价值在于孩子们如何使用它。”瑞说。

学习与游戏相结合

瑞说,当她意识到她的女儿学习游戏两不误时,她认为重要的是要早早介绍教育/学习/书写的概念,而当对这些不再感到陌生时,女儿开始上学。“在坐满学生的教室,从零开始可能意味着真正的挑战。”

“西恩娜不能等到明年才开始上学。她喜欢在她朋友的生日卡上写自己编著的祝福语。在某些指导下,她对于使用什么字母非常有把握。而从她独立做事后她增添了自信,我很期待这些将帮助她适应明年的学校生活。”

2017-05-01 / by / in ,
提升孩子自信的四大方法

方法一:给孩子自己动手、做决定的机会,从独立自主开始

协助孩子成长、加深信心和自尊,必须透过独立自主。对自己有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办法独当一面且能做得恰当。

我们的诊所某天来了一个十岁的男生,他仍没办法自己绑鞋带。他想出了个说法:他“超爱”魔鬼毡的鞋子。我们问妈妈,为什么不让儿子学着系鞋带,她说起初她也努力试过,但是⋯⋯她儿子“动作很慢,对这件事没天分”。很快地,她就妥协了,为了节省时间,也避免争执。好吧!只好选择买魔鬼毡鞋子。


我们问这孩子,为什么宁可穿魔鬼毡球鞋,不想练习学绑鞋带,他不假思索就回答我们说:“我学不会像大人一样绑鞋带,我妈就觉得我很逊,弄得我也很烦。有一次,我绑成功了,我妈却说我绑法不正确。她还说,连我弟弟都绑得比我好。我火大了,我妈也是。于是,我决定从此只穿魔鬼毡的鞋子,这样我妈就不会再为这种事骂我,也不会再说我很逊了。不过反正我的手确实不太灵巧。”唉⋯⋯

学习的过程有时既混乱又漫长。每到一个新阶段,请让你的孩子尽量尝试、犯错、重来吧⋯⋯别催促他。他总有一天能学会!

请尽可能让他自己来,并跟他说:“你看,你做到了”、“我以你为荣”⋯⋯

让孩子独立自主,也是鼓励他自己做抉择。让他从小就练习自己做些简单的决定,日后将比较懂得做困难的决定。

例如,两岁起,让孩子选择他甜点想要吃哪种水果、睡前想听哪个故事,接着便是他想穿什么衣服(当然要符合季节天气)、想要送什么生日礼物给朋友等等。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等于在告诉他,大人信任他,且他的意见是重要的。当然你可先判断好哪些事情能由他决定,而哪些事情由你决定。

父母务必要了解的是,假如日常生活中无法独立自主,课业学习上也就无法独立自主。

方法二:赞赏孩子,累积成功的自信!

你的孩子从学校带了一张很漂亮的图回来,图上画的是⋯⋯其实,你看不太懂画什么。他说是一只恐龙,你却觉得是后立体主义的抽象鬼画符。该说什么好呢?

就算结果不尽理想,你总能找到值得赞赏的地方,并举出孩子“做得很好”的部分:“你画得好棒,你选的颜色很漂亮唷。”还可以这样称赞孩子:“你把被子叠得很整齐”、“我刚才讲电话时,你没有吵闹,很乖”、“你帮忙我把买的东西装袋,是我的得力助手”、“好棒喔,你中途都没放弃,一鼓作气把题目做完了”⋯⋯

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平白无故吹捧孩子。关于这方面,美国小儿科医师布列兹顿(Thomas Berry Brazelton)指出,孩子需要夸奖,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成功。不过,过多的夸奖和称赞,恐怕也会成为太沉重的压力;而批评会使他受伤、减损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变得被动。过与不及都是程度多寡和说话方式的问题。

方法三:针对行为,用正面、有建设性的方式跟孩子说话

拜许多正向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之赐,我们现在知道,形式会影响内在。比起以负面形式表达的讯息,我们的脑袋更能理解那些肯定且正面的讯息。与其说“别大喊大叫”,你可以说“请你说话小声一点”,与其说“别用跑的”,可以说“请用走的”,与其说“不可以打你妹妹”,可以说“请对你妹妹好一点”等等。

建立自信先从自我尊重开始。如果替孩子贴标签,诸如“他很耍宝”、“他老是迟到”、“他是我们家的艺术家”、“他是文青”,无异是把他关进一个他再也出不来且可能令他感到挫折的角色里,就算这标签是正面的也一样。重点是永远要对事而不对人。

譬如说,假如你儿子弄坏了妹妹的洋娃娃,最好别说“你不乖”,而要说“你弄坏了你妹妹的洋娃娃,这样不乖”。同样地,说“你这题做错了,再做一次,一定做得出来”比说“你怎么这么笨呀?”更有建设性许多。

这样一来,针对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他的行为,这样能大幅降低他的焦虑感和被贬低的感觉。别忘了,他和你一样,也有犯错的权利。

方法四:只鼓励正面行为,给孩子想要的注意力

我们经常发现,除了情绪之外,孩子的负面和扰人行为也非常能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闯祸、犯错、不听话、闹脾气唱反调、叫不动、说脏话、动粗,都是些本质上就会引起父母强烈反应的行为。而这一点,孩子也发现了!一个孩子如果想要引起爸妈的注意,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办法做出一些负面行为。

怎会这样呢?这原理既简单又是人之常情,已盛行了无数年。由于父母一再聚焦于孩子的负面行为、表现出强烈反应,并总是把正面行为视为理所当然,我们等于传递出以下讯息:假如你想要独占爸妈的时间和注意力,就尽管闯祸、不做功课、不洗澡、打妹妹、骂老师、抽烟、翘课等等。这么一来,你爸妈一定会有所反应,时时刻刻紧盯着你。他们一定会非常关注你。

我们有时会听到孩子告诉我们说:“我爸妈呀,他们都只在乎我哥哥,但他明明就让他们觉得很烦,他们都不在乎我。我懂了。这下子,我也要学他一样,乖乖听话根本没用,这样他们也会开始在乎我了。”那么,到底该怎样才能跳脱这种恶性循环呢?

答案太简单了,你一定会觉得简单到简直不像真的。然而,效果却好得不得了。

假如我希望孩子表现出正面的行为,那么我就必须更加关注他的正面行为,而少关注负面行为。

这并不代表孩子做错事时,我不该加以管教。这意思是,我将鼓励、夸奖、赞许、赞同孩子的所有正面行为。我将让他看到,他若选择适当的行为,将能获得所有这些好处:让爸妈高兴、被认同、爸妈心情较放松也较不会骂人、有更多时间玩等等。

正面行为也许在性质上有所不同:甘愿地开始做功课、不会一受挫折就大发脾气、自动自发、自己规划功课进度、前一天晚上就先准备好隔天要用的教材等等。

身为家长,我一开始会先让他了解我的期待,并替他拟定三个很明确的任务,一开始的时候,每星期最多不超过三个任务:我晚上六点开始做功课,不拖拖拉拉。我在吃晚餐前,先把我明天上课要用的东西都准备好。我发脾气的时候,不许再把作业簿丢地上。

以下的“正增强表格”,拯救了不少绝望的父母,你很容易就能依你想要的任务和依孩子的年龄,制作出属于你们的表格。

img_0016

这种正增强表格的用意在于为亲子之间增添客观性。游戏规则如下,且必须在事前讲清楚:任务完成时贴一个绿点,没完成时贴一个红点。假如一星期下来,孩子得到了四分之三的绿点,就能获得一个奖品,不见得是物质上的奖品(出去玩、玩电玩游戏、周末多看一小时电视),建议选项是和孩子一起从事的活动。

每次贴绿点都要夸奖他,贴红点时什么也别说,只要当着他的面在表格贴上红点即可。

不可用红点威胁恐吓说“要是你不做这件事,就赏你一个红点!”,以免又陷入讨价还价和罪恶感中。在一天结束时做今日总结,并发配点数。

一星期结束时,如果红点居多,请别开始长篇大论说教,那是没用的。反而请你鼓励孩子,夸赞他的某项进步,或表达正面期许(“我知道你下星期一定就能做到了”)。我们甚至想建议,在刚开始第一个星期时,最好要尽量放宽标准,他才会觉得自己做得不错。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学习当然与脑袋和心情息息相关。不过,很重要的是不能忽视身体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个经常被忽略、甚至被虐待的身体,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 ─摘自:《法式翻转教养:拯救无数法国妈妈、孩子和老师的“全脑心智图”学习法》野人出版提供

2017-05-01 / by / in , , ,
美国爸爸教导儿子面对霸凌的重要一课

每个家长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眼泪汪汪地从学校回到家,告诉爹妈说有同学在学校欺负了他。

美国亚利桑那州三年级小学生巴迪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巴迪的爸爸艾萨克听到儿子受到欺负后先是很生气,但是他也利用这个机会给儿子上了重要的人生一课。


艾萨克与儿子谈话的视频在Facebook上被浏览了近6万次。

艾萨克和儿子说:“你今天被欺负了,是吗?”“发生了什么事?你想谈谈吗?”

9岁的巴迪解释说,两个男孩拉扯他的长发,嘲笑他看起来像个女孩。巴迪和双胞胎哥哥在去年决定,把头发捐给患癌儿童,他们的头发需要长到至少10英寸长才能捐赠。

“有些孩子过来,说你看起来像个女孩?”视频中艾萨克问道。巴迪回答说,同学的嘲笑让他感到很难过。

艾萨克告诉巴迪,任何人都可能受到欺负,他自己也因为纹身经常被人嘲笑。巴迪现在告诉爸爸,他已经把同学伤害他的话语丢在脑后了。

艾萨克说:“这是好事,我很高兴你不生气了。我认为与别人不同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你的想法与其他人不一样。”

艾萨克说他本来不打算把视频公开,他只是想让他的儿子能够说出自己的经历,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觉,“我想让巴迪明白,他不能影响别人的行为方式,就像不能影响天气一样,所以不要把你的情感快乐放在别人的手里。”但是想到如果能够帮助其他父母对孩子解释如何面对欺凌,还是值得公开视频

“我希望鼓励他们,能够透明地与孩子谈论自己的生活。当你听到学校某人很霸道,很自然地会想去学校来解决它。或告诉你的孩子,你会解决它。如果我这样做,我就剥夺了巴迪重要的人生一课。他比他以为的更要坚强,他可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几十名网友留言,感谢艾萨克分享他与巴迪的谈话。

一人说,“这个视频鼓励我对我的孩子要更加开放。我的儿子也受过欺负,这个视频让他很高兴,知道其他孩子也会有这样的经历。”另一个人写道:“感谢您的分享!我的女儿在学校里受到很多欺负,看过这个视频后她哭了,然后对我说:‘妈妈,我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2017-04-30 / by / in ,
指导孩子学会有效处理冲突的方法

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与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是最稀松平常的事。要这个不想要那个,想拿别的小朋友在玩的东西,这些事情都会导致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当孩子们自己无法解决冲突的时候,家长、看护人、学校的老师经常会听到“他不跟我玩” “他拿了我的东西” “Tom好坏!”这样的话。一般情况下孩子们会用争吵、打架来解决问题,也会以退缩和避让的比较消极的方式解决。


当冲突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的时候,这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和对孩子在人际关系、学业上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给孩子们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会对他们有非凡的意义。如果能学会有效处理冲突的方法和技能,孩子会与他人相处的更好。当孩子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灵活运用后,他们也会更开心,使友情更牢固,日后在学校中也会表现得更出色。

1、建立一个双赢的平台

冲突通常发生在人们对事物有不同的观点和需求。你要做的就是清楚的表明你是来帮他们解决问题的,你愿意倾听双方的意见,并找到大家能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

  • 你可以问:“究竟是什么问题?” 然后务必听取两边的观点(例如一方说:“他不给我玩这个游戏”,而另一方则说:“我也才刚开始玩,现在该我玩。”)
  • 你可以回答说:“如果我们好好说的话,我想我们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都可以玩的开心。”

2、让孩子们表达各自的需要和顾虑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个孩子看问题的角度,使他们在没有心理负担和担心受责备的情况下,帮助他们认识到和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和烦恼。

  • 你可以这样提问:“你想要的是什么?你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

3、帮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懂得他人的需要和烦恼

在激烈争执时,人们很难会去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时,学会倾听能够帮助减少争执的发生,并让孩子们有机会思考问题所在,从而一起来解决。

  • 你可以问一方:“因为快要到回家的时间了,所以你现在想玩这个游戏是吗?”而问另一方“你想一直玩下去能闯入下一关?”
  • 告诉孩子们你对双方都非常理解,对一个孩子说:“我很清楚你为什么说该轮到你玩了。”对另一孩子说:“我也明白你为什么不想停下来。”

4、鼓励孩子们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通常情况下,陷入冲突的孩子们只会想到一个方法来解决问题。其实,你可以鼓励他们想想其它的办法,以前没想过的方法来解决争端。不带任何评判,让他们天马行空的想出解决问题的各种点子。

  • 鼓励他们说:“让我们想出至少3个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5、制定双赢的方案

在提出的那些个解决方法中一起筛选出那些能满足双方要求的方案。有的时候,几个方案叠加在一起会得到最佳效果。你可以帮他们制定一个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 你可以这样问:“你们认为哪个方法会有效?哪些方案可以让我们一起实施并解决问题?”

6、将解决方案付诸行动

确保孩子们理解了解决方法,并让孩子们用最终达成的方案来处理问题

  • 你可以说:“好,这就是我们同意的解决办法。汤姆,你先演示给温迪看怎么玩这个游戏。温迪,你试试玩一下,我会计时,15分钟后就交换。”

帮助孩子解决冲突的要点

大人在帮助孩子解决冲突的态度和方式上,对孩子以后的行为和技能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孩子们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解决冲突的技巧和方法之前,孩子仍然需要大人们特别的引导,从而促成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家长、监护人、老师要鼓励孩子们一起解决冲突,因为冲突是双方共有的问题,只有互相理解彼此的观点,并一起找到大家都满意的解决办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引导和协助

当大人们把一个解决的方案强加给孩子们时,问题可能很快就得到解决。但是这会让孩子们觉得,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没有被重视和顾及到。引导孩子们一步步的解决冲突可以让他们觉得自己参与了其中。这会看到他们的解决方法多么的行之有效,从而让孩子们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方法和技巧。

不带评判地倾听各方意见

为让孩子们学会有效解决冲突的技能,孩子们需要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聆听对方的意见,而不用担心说了会挨骂和评头论足。当他们觉得大人有听取自己意见的时候,他们也会积极聆听对方的意见和理解对方的感受,这样他们就学会了尊重对方。

帮孩子们克服负面情绪

面临冲突时,孩子一般都会积聚很强的负面情感,比如愤怒或者焦虑。这样的情绪会导致孩子无法平和、理智的思考解决冲突。理解孩子的心情并帮助他们控制负面情绪,在解决冲突之前让他们平静下来才是最好的方法。

请记住:

  • 当孩子们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付诸行动时要给予他们表扬。
  • 如果达成的解决方案一开始没有奏效,就把解决步骤重新来过,让孩子们理解对方的需要和烦恼,同时找到一个不同的解决办法。
2017-04-30 / by / 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