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系列之(四)中世纪时期——盎格鲁-撒克逊(德裔入侵)(2)

英国历史系列之(四)中世纪时期——盎格鲁-撒克逊(德裔入侵)(2)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接替了罗马英国时代,标志着中世纪英国历史的开始。公元400年至800年,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一次移民时期,日耳曼民族各部落的人,包括Goths、Vandals、Angles、Saxons、Lombards等部落,大量迁徒到了欧洲各地。其中,Angles/盎格鲁部落和Saxons/撒克逊部落移民到了英国,给不列颠岛的当地人融入了日耳曼血统。

一、盎格鲁撒克逊移民期(公元410-560年)

这是一个充满衰落、颓败、入侵和迁移的时期。考古学家HeinrichHärke曾表示:“人们已经普遍认同,盎格鲁-撒克逊移民不仅是日耳曼人的入侵和定居现象,更是岛屿地域间相互作用和彼此改变的必然结果和规律。”

据一份公元540年的资料记载,5世纪时,英国高层理事会曾签署一项条约,由撒克逊人帮助英国人抵抗Picts皮克特人和Scoti苏格蒂人的侵扰,作为交换条件,撒克逊人可以获得英国南部的一些土地及食物。一份更早的公元452年文献记载到,“公元441年时的英国各省遭遇了各种失败和不幸,力量微弱,从而成就了撒克逊人的统治地位。”

关于盎格鲁-撒克逊移民期进入英国的移民数量,至今没有明确的数字。有学者认为移民大约有十万人,还有学者认为最多只有两万人。关于当地原住民的数量,更加无从考证,无论在考古学还是语言学上,都几乎找不到太多关于英国原住民的记载。据推测,英国原住民的数量很可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四倍左右。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与古罗马人在英国的融合方式不同,古罗马人保持着自己的血统,强调罗马人和英国原住民的区分;而盎格鲁-撒克逊人则在几百年中自由地与英国原住民混血融合。通过对文化、语言、遗传、生物构成等方面的考察发现,今天的英国人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国人十分相近,但是与这一时期之前的英国人却几乎没有什么相关,因此,目前人们普遍公认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国人是当代英国血脉的重要起源。

到6世纪中叶,英国低地的一些原住民已跨过海域,有些已向西迁徒,大多数人已经放弃了过去的语言和文化,采用了新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随着语言文化的同化过程,原住民与移民之间的障碍开始消散,英国形成了密切的新的融合人群。

二、盎格鲁撒克逊社会的三大阶层(公元560-610年)

到6世纪后半叶,盎格鲁-撒克逊英国的社会结构逐渐形成了三大阶层,分别是贵族、自由民和奴隶。

国王是当时社会里的最高统治者,对国家负有管理、军事以及道德的责任。《部族藏书》(Tribal Hidage)中列出了当时英国的35个部落,反映了各省的相对规模。35个部落大小不一,但地位相同,由部落内的精英家庭(或王室)分别统治。到6世纪末,在南部或东部沿海出现了大型的王国,包括朱特、肯特、南撒克逊、东撒克逊等,这些部落形成的王国的领导人自称为国王。国王通常来自王室家庭,最初通过选拔产生,直到阿弗列大帝时期,国王才完全变成继承制。

国王不可能对王国内的所有大小事情全都管辖,因此国王以下设有郡长(aeldormen),相当于日后的公爵、子爵。郡长通常都是国王的亲属,但是头衔不具有继承性,国王还有权力取消郡长的职位。郡长的工作是执行国王的意志、执法、组织和领导本地的军人。

郡长之下是乡绅(thanes)。乡绅在日后演变成中世纪的骑士阶层。要想成为乡绅,必须要是一个自由人,拥有至少五海得(Hide,约合120英亩)的土地,至少能够养活一个家庭。乡绅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最富有的乡绅可能直接为国王服务,而不那么有钱的乡绅则可能是为有钱的乡绅服务,最贫穷的乡绅甚至比许多农民还穷。最受国王器重的乡绅可能会被提拔为郡长。

如果出现战争,国王相当于总司令,郡长相当于将军,那么乡绅相当于上校、中校。当时基督教里面的大主教和主教,社会地位相当于郡长,而牧师、修道士的社会地位相当于乡绅。

国王、郡长和乡绅构成了当时社会的贵族阶层。贵族之下是“下自由民”(Ceorl)。

下自由民是社会的主要人群,属于自由人,但是社会地位比乡绅低,居住在小茅草屋。他们通常是农民,或者手工艺者,比如铁匠、木匠、织工。下自由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他们和自己的邻居分担劳动或者共用比较昂贵的工具(比如牛或者马)。如果发生灾荒、战争、洪水这样的情况,自由民可以向地主寻求保护,他们需要上交一部分农作物或者为地主干活换取这种保护。

下自由民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最富有的下自由民拥有的土地甚至可能比乡绅都多,而最贫穷的下自由民,可能只拥有30英亩土地,要想养活全家人,他们需要为地主做工。

最后一个阶层是奴隶。当时英格兰的每个王国都进行奴隶的买卖。成为奴隶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出生于奴隶家庭,战争中战败的一方也可能沦为奴隶。

发生饥荒的时候,一些贫穷的下自由民家庭甚至会将自己的子女、妻子、母亲出售成为奴隶,换钱还债或者用换来的钱养活剩下的人。对于走投无路的人来说,孩子一旦被卖给有钱的人家,就能够有饭吃、有衣穿,总比饿死冻死强。

一些人卖身为奴后,也可以通过劳动还债,最后解除奴隶的身份。下自由民家庭遇上丰收年,积攒到足够的钱,也可以把出卖为奴的家人赎回。奴隶的主人也可以解除奴隶的身份。

三、信奉基督教(公元590-660年)

约公元4世纪时,爱尔兰人圣帕特里克(St. Patrick)把基督教从欧洲大陆引入了爱尔兰岛,他的余生都致力于在爱尔兰传播基督教,建立教堂和学校教育人民,使得基督教在爱尔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他后来被奉为爱尔兰的主保圣人。

公元565年,爱尔兰修道士圣哥伦布(St. Columba),作为自我放逐和修行,到达了苏格兰的Iona岛,创建了Iona修道院,开启了基督教在不列颠岛的广泛传播。Iona修道院被称为是“无比广阔的精神帝国”,它的影响力,从苏格兰西部向西南方向延伸到了爱尔兰腹地,向东南方向延伸到了整个英国北部,是不列颠岛基督教传播的发源地。

公元597年,圣哥伦布离世。在这个时候,罗马教廷指派修道士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来到英国,最后到达了坎特伯雷,成为了第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1st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加固了基督教在英国传播的根基。

罗马教廷之所以选择坎特伯雷,是因为在英国本土盎格鲁-撒克逊诸多异教派王国中,肯特王国最为亲信可靠,肯特国王的妻子是一个基督教公主,预计会对她的丈夫施加一些影响。果然,肯特国王被改造成了基督教徒,广泛推广建立基督教会。因此,位于肯特王国的坎特伯雷最终成为了英国基督教的中心。

2020-06-11 / by / i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